Post

2025 高考游记

记录高中三年从军训开始到疫情期间的校园生活点滴,包含学习经历、同学友谊、摄影兴趣等青春回忆。

2025 高考游记

高三的试卷,理出来了五袋。除了技术,其它按照科目理好,封存,扔到床底下去了。其它的书全部卖了,笔记本倒是还留着。自此,高中跟我是没什么关系,只剩下保管室拿的信纸,还放在桌上。我不知道这个三年可以切分成几个阶段,那尽管写吧。

新手期 - 军训

军训从一个忘带“军训表格”的下午开始。毕竟是新手期,现在家常便饭的不交东西,当时想都不敢想。离上车出发还有几十分钟,冒冒失失地跑出校门,在旁边的社区找到一家打印店,与家长联系上,印了张表格出来,顺便用身上不多的零钱买了几个饮料。回到学校刚好在收表格,装作若无其事地出去买饮料的样子,交了表格,饮料又让我装了一波……

回到前一天,顶着刚剪的寸头来到班里,兄弟说不认识了,变傻了。这天是领取寝室物资和参观,一大袋的被子啥的,收我接近800元,大贵,并且其中的被子我没有用上。进了寝室,我们是209,六人。寝室一边是六张桌子,另一边是三张两人桌,配上六张椅子。我睡的是中间的下铺。我的上铺是好兄弟,足球特长生gjx;我的头朝着柜子,脚那边是bqk,游泳特长生+文化特长生,于是我们三个特长生就黏在一起了。除了我们三个,剩下的是gcz,ljh,btt。还挺热闹的,我就背着那一大袋东西骑自行车回家了。

这天还有件事。我报名了军训朗诵的领诵,还有另一人也报名了,于是上台pk,最终拿下了,但我不是很情愿。

出发后就抵达了钱江校区,学校挺小的,军训会在阴凉的车道上还有操场上进行。记得当时可能因为疫情影响,所以军训的时间大大缩水,四天整,最后一天还要阅兵,所以训练时间是没有多少的。不过军训重点不在训练。

一开始分了寝室,我比较特殊,因为名字首字母靠后,被排在了混寝。同班的只有一名同学,老马。我们休息的时间很多,我经常请寝室的朋友们喝喝小饮料,而晚上有接近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,我们会聊很久的天。我睡的是上铺,对着空调,带的被子又很薄,差点感冒。晚上拿出发光板砖,倒是很怕同学举报,毕竟这里有些看似很较真的人,后来混久了,发现如果放肆地玩,确实比较危险。我不确定我们班是否有别的寝室玩手机的,只是听说有夜里三点还在阳台上吃粥的。

每天中午是有很多休息时间的,我们寝几个人二次元浓度都还可以,所以经常一起唱JOJO5的OP,还上演过西部牛仔,打过用瓶盖做的台球。

前面所述的朗诵活动,还搭配着一个唱红歌,我忘记我们唱的是什么了,好像是保卫黄河来着。完全想不起来当时当领诵的时候有多么紧张,反正记得我驼背,形象难看,不是很想回忆了。晚上还有个游泳比赛,可惜没有参与,不然应该能让班级成绩快一两秒……这么看起来,我现在没那会怕生了。

某天傍晚吃完晚饭大约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,某个寝室的人拉着我去坐着。我就仿佛坐在舞台中央,四个人,四把椅子围着我,于是我就把情史毫无保留地分享了,导致班上很多人认为我是南通。

军训就结束了,好无趣。

新手期 - 开学

军训结束后还有两天的休息时间,开学是下午,上午是可以睡懒觉的。所以大部分时间在补作业,不过暑假这几天算是最充实的了。其实感觉8月份都没有过一样(翻看相册,好像约会一次,然后大部分时间是上课)。开学前夜,男生群“星辰大海文学社”有语音聊天,加入。过了午夜,按耐不住开了把2077,顺便开了屏幕共享,同学也开始屏幕共享玩吃鸡……晚上就这样度过了,然而到第二天还有很多作业没做,不过按照初二以来的经验,老师大概会放过吧……

于是下午开学了,中午我打印了很多歌词带去,想学着唱的。下午先是拍证件照,因为熬夜了,黑眼圈显得有些大,人的状态也不是很好,不过好多次拍照都是这样了,包括2025年新做的身份证,唉,也许就是习惯吧。第一周不知道是否带了手机,但是我十分小心谨慎,白天是不会拿出来的,一开始晚上也不敢拿出来,太亮,但是后面就渐渐猖狂(但第一个学期整体基本没怎么用)。一开始上的课笔记都做得很认真,尤其是地理,我与同桌比谁的笔记好,内卷,互相借鉴,学习的感觉很不错。当时的同桌lsj中考分数比我高20分,我见到他就有种看见天神般的错觉,学习起来闲庭信步,游刃有余。

想起来,有一段时间晚上特别想看Apex,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带充电宝,只能每天看一点,一周看个一两次,11点看到11点20光景,直到电量看完。

一进来我们班就有两对情侣。有人说我们班现在这种氛围都是因为他们分手了导致的。接下来稍微详细地说说。第一对,老蒋。听说老蒋是为了女生逆袭50多分,一起来了我们学校,(好像初中就是同班的高中分到同班的概率比较大),暑假似乎就有了传言?也可能是某些同学暑假就有多次目击。结果好像开学不久就分手了,我曾听说女方想提复合,但是男方觉得女方sb,这事就这样这么糟糕地结束了。后面一两个月内,这事一直有些波澜,不过不会有结果了。高三上,男方可能还开玩笑地说要去破冰,不过我觉得,他对女方应该是一点感觉都没有。第二对,大包。大包是绝对高材生,当然我觉得女方实力也不错,要说般配,没有(不厚道地点评了)。大包一开始住校的,但是为了每天放学一起走就不住校了(迫真),在旁边租了房,后面还跟老蒋合租了(我给他们打过视频)。

开学不久就是教师节,有个下午让我们回去看老师,学校这点还算是人性化,所以我就回初中找了下乐团老师。

开学每天都会去摄影,我们在五楼,所以我把相机摆在转角处,可以拍摄夕阳。现在那个机位已经被防跳楼的围栏挡住,没法拍摄了。每次我站在相机旁边,班主任路过的时候都会很忐忑,我怕她说我,而且我作为一个i人,不是特别愿意与别人交流。在拍摄的时候,遇到了未来的副社长-WindZ还有另一位兄弟,当然他没来摄影社,去了创客社。

还记得有一次绕到体育馆背面拍照,那里有一些木制凳子,上面印着“杭高”,这些凳子现在已经消失了。影像是很多的,以后慢慢整理,慢慢形成专辑。

还有一件十分后悔的事情,就是没有去参加信息竞赛,让我错过了一年拿奖的机会。不过如果去参加了,各学考科目会不会有这么扎实的基础,想必有待商榷(不过这年遇到了疫情,大家的学习水平都退化的情况下,有高中竞赛背景实际上可以挺大帮助自学)。

新手期 - 国庆

帮班级设计了班旗。不记得他们否定了我几版方案,确实是作为乙方,非常吃力,对于班级事务,吃力不讨好,有人做就不错了。当然我承认,我没什么设计水平。国庆前用的都是小痰盂,50mm等效过来有80mm了,拍摄视角十分受限(不过也可以通过接片),国庆就去了趟相机店,买了永诺35mm,等效55左右,效果好很多,不过我现在更喜欢全画幅的35mm视角(最近几个月都拿20mm拍其实)。后面拿这颗35mm拍了接片的晚霞,很好看。其实我想多收集些晚霞。去了一趟富春山馆,在富春江旁边参观了郁达夫故居,那天还没用上新镜头,但是小痰盂的大光圈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焦外奶化的柔美。新镜头拿到之后拍了几张样片,晚上比较黑,用Lightroom随意处理了一下(仅仅是将阴影拉高),从此开始了摄影的正轨,漫漫。

国庆还看了《Edge Runner》。现在来看,我觉得这部比巨人好看耶。(bgm评分两者一致,边缘行者排名靠前20名左右,可谓是不分伯仲)那是我高中看动漫的开始,暑假看了《夏日重现》,还特地充了b漫会员,但是后面都不用b漫看了,又贵操作又不好,后面用的KedaManga。

再来说说歌品,那段时间最喜欢听Kanye的《JESUS IS KING》和《Donda》,还有Daft Punk,Kendrick Lamar也进入了我的歌单,总的来说是非常偏向嘻哈的。不过这些作品的旋律都是非常明显的,或者说beat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。

国庆有一天晚上突然好难受,于是画了这个六花,还发了一条朋友圈。不过就算是现在想起六花,还是会难过。以前看是想要这种生活,现在看是遗憾以前没过上这样的生活,高中结束了,再也不能复现那样的场景了。

逐渐上路

10月,我设计了班旗,黑金色的。拍摄了木星和其三颗卫星,日落的延时也是做了一遍又一遍的后期。那时候的硬盘价格还没掉下来,相比现在还是低一些些,买了个ROG硬盘盒,于是将以前的爱国者100G盘放进去,做了一个WinToGo,这下真的是吕布骑狗了。学校开了一些选修课,等我想起来报名抢课的时候已经晚了十几分钟,只能报生物拓展课,是我们班的生物老师讲的,也许是这个课保证了我的生物学考A吧。

手机使用得越来越熟练了,晚上会开始听歌,当时似乎还不带手机卡,所以是没有网络的,把歌下下来听的,通常是缓存一天的日推。周末去打球,戴上WF1000XM4,开降噪骑车去。虽说是降噪,但是XM4独有的“降风噪模式”也能收一部分环境声来,而风噪又是一点都没有,非常适合骑行。晚上还会写一些OJ作业,当时在刷榜,不过12点之后OJ就会关闭,对我这种夜猫子不是很友好。我用手机跟回家电脑上敲代码的同台竞技,属实是败北了,到后来我也比不上他们,不过竞赛可是非少年班最高荣誉了。

运动会跑400,本来说跑1500,后面怕了,让大包去。400拿了第三,应该是吃了体育中考的老本。

印象中11月乐团有一次去了比赛,去比赛带了手机,还有MP3,但是电量堪忧,回程路上听歌听一会手机就没电了,只能靠MP3。

后面为了省电,用上AIMP,导入了几十张专辑,基本都是hiphop,说唱,还有一些摇滚,都不是耐听的专辑,围垦也有点听腻,晚上也并不是都在听歌,不过有时候晚自习会偷偷拿出来听,但是那种情况完全不多。

晚自习是要换座位的。按照学期第一次排的座位,将每三列中间那列掏空,那些人就下放到阅览厅,我们留在教室里。一开始晚自习只有部分人要下楼,可到后来,教室的位置换了,晚自习的却没换,大家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就要换位置,极不方便。

逐渐有人在晚自习偷偷用mp3听歌,他们管这个叫mp4,是一种小的,方形的,带一块像素点led屏幕,可以蓝牙,看小说,没我的a105高级,不过便宜。这天坐在我左侧的胡同学正在炫耀他购买的新耳机,可也就是这个时候,班主任也发现了这个事,让大家都别带mp3了。

老马,是我军训时的室友。因为姓的首字母都是Z,我们俩和隔壁班的三位姓Z的同学在军训时同寝(前面讲过),那会就看出老马是个谦虚而平和的人,他说他有点三高,吃得很少。开学后他卷的要命,写作业速度是我的三倍,投入的时间也是我的两倍;他在期中考拿了年级18来着,是全班第一,那时候还是考九门的,没有赋分。有一天他问我,他是不是去不了清华园了,那是在去上美术课的路上,也许老马不想落榜,他从那段时间起,就没那么卷了。

也许是班级里闹事,迎来第一次随机换座位。由于我一直懈于关注这些事,便失去自由换座位的资格了。被安排在最后一排,左右是平时高冷的两位女同学,都是二次元,也才华横溢。不过这时,原先坐在我左侧的闫同学(我们叫他门三),把我偷偷换到他旁边,于是我们又做上同桌了,这次比较可惜的是,原先我的右桌老司机,不在我身边,再不能在上课内卷笔记。

高一的老师们

班主任,英语老师,笑起来好看。听到她说第一句话的时候,我就知道她喜欢心理学。一般来说,班主任都是话多的,但是我们的班主任并不让人感到厌烦。因为拼音首字母,有人称呼她“歪歪”,还挺可爱的名字。她要带二胎,所以管我们的时间不多,教学也稍显随意,不过学习更多靠的是自己,更不用说我这种不善于听课的人。 我们的班主任对有些事情理解还是很好的,在解决问题上也是有一手,只是我妈经常吐槽,她在群里发的消息都是直接从上级转达,表意不太清晰,这也不是啥问题罢。

数学老师,是浙大博士,本科兰州大学。听说本来在大学教书,可能不喜欢那里的环境,就来高中了。高一我常吐槽他画图画得不好,到高三时已经完全没有那种感觉,这肯定不是我的错觉,乐老师还是很努力的。乐老师同时带竞赛,在一众竞赛教练中,他实力是完全不用说的,也对学生们倾注心血,可惜赛道太卷,学校资源不够,带出学生最高是省二。可惜后来我数学课全在睡觉,没怎么听乐老师的课了。

语文陈老师,三十年老教师了。一开始我也是吐槽的,嫌她废话多,一节课讲半节跟正课无关内容,不过这拉近了我们与她的距离。陈老师的基本功是无比扎实的,有一回我在课前想她提问一些易错成语的释义,她的回答总能与字典丝毫不差。每次去她办公室,她都在手写备课,每天也坐在办公室直到晚自习下课。只是一开始我认为让老师了解自己是很难的事情,所以并没有与老师有很多交流,可惜。

物理潘老师。我在物理课花的时间约等于零,我学习物理,靠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以及课外班(),所以高一对这位老师没有过多的了解。唯一的印象是她的课上后排全是玩手机的,这是高一下的事情。

化学杨老师,最明显的特点是拖堂。杨老师备课是很认真的,所有笔记都是手写,她对每位学生都关照有加,尽职尽责。

生物王老师。非常认真的老师,很喜欢他简洁的ppt。他还开了一门生物选修课,本来以为是做点生物实验,结果是做题,不过多亏了这门课,学考的生物还是拿了A。记忆中,王老师在讲题目的时候手一直是抖的,有时候声音也抖,可能他比我还社恐吧。

政治老师少帅,是隔壁班班主任,我喜欢在她的课上睡觉,顶嘴,差点被他赶出去。还有一次政治考试,我做了三十道题没有一道是会的,后面就全选了C来着,前后正确率差不多。政治这东西我真不感兴趣。

历史老师,他称自己风虚竹,59岁。实际上他姓朱。每年他都会退休,然后去教高一,在羽毛球场上很活跃,实际年龄不详。

通用竹林风老师,太强了,但是高一没认识到她的强大,后面选了技术,才发现竹林风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,不过我没分在她的班上。

信息保国老师,好像有点菜,我觉得他是装傻。

介绍完毕,这里面有6位一直活跃在我的视野,直到高三毕业。当然有心人可能会发现这个列表好像有点奇怪,但我向你保证,这里没有缺任何东西。

草率地结束高一

我拿到了新相机,是一位朋友推荐的型号。a7r5发布没多久,r4必定降价,我其实想买r4,但是我妈先下手给我带了r3回来。后来证明,r3高感表现出色,是风光夜景通吃的,同时轻便许多,对镜头要求也不特别高,遗憾的是没有16张摇摇乐…(这里不是数码评测)这也打消了我在单反和微单之间的摇摆,我担心的续航完全是多余。

去数码城买了一颗50/1.8,原厂头,后悔卖的。

新相机刚用一天,就下雪了。唯一一次在学校内打雪仗。

50mm的尽力构图,不是拍群像的时候。又不敢拍特写,高一那会有人会说我照片拍得不好看,是这样。600一块的原厂电池也买了,索尼实在是贵。

天文社的电脑是开放的,我做一些离线的任务,用矢量重置了摄影社的logo。

一天晚上,听着《N95》,大家都戴上口罩。有人已经发烧回家了,混管阳性,是那年的12月15日,听起来好早,离过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。当时学校里天天测核酸,每天中午吃完午饭,大家都要排队测。学校里测的很草率,当时没有拍摄专题的摄影,主要还是胆小,再就是焦段不够用。现在感觉这段时光早已被人淡忘了,就像当年的非典,我们这代人是无法切身体会的。

12月14号,我还是阴性。正在查看格莱美奖,寝室里晚上还是闹哄哄的,大家都在玩手机,写作业的同学不到一两点,也停不下来。

14号是周三。

15号晚,班里请假的多了起来,不过也没几个。当晚给请假的人打视频通话,依稀记得寝室里一群人围着一台手机聊天,这是第一次在寝室里打视频通话。24点,网易云时间,我清楚地记得放的是《Cash in Cash out》,21很魔性。

16号,没什么人留下来,班里只有十几个人,同学带了平板,给在家的人直播。中午,人就更少了,下午是自修。我们剩下来的十人左右,用投影仪看了《雷神4》,还想用MP3听歌。结果刚拿出MP3放在桌上,班主任就来了,宣布大家都得回家,记得她气喘吁吁,是从家里刚赶过来。我们陆续请假回家。当天中午我还活蹦乱跳地走楼梯,可到了地铁站感觉身体不是很支得住,可能是东西太多。下着小雨,回到家,不让我进家门。在楼下溜达两圈淋了一下雨,终于进房间,锁门。仍然是阴性。

网课开始了。当然是不会听的。

18号,喉咙痛。于是我就倒下了,躺在床上,早上不能起床,课也有两天没听。当时我的原话是这样的: 每咽一口口水,HP值-5。不过这个好的很快,一天半就没什么症状了。

在这段时间,我看了让我很感动的一部动漫《龙与虎》,正当我想看下一部《堀与宫村》,被游戏吸引了,就没看下去。那几天圣诞特惠赠送了《死亡搁浅》,一开始工作人员还弄成了导演剪辑版,可惜没有抢到,自己补了票。当时还在玩星球大战,地图没有路线提示,任务也有点单调,就没有玩下去了。

一开始学校说后续有返校环节,但是怎么想怎么不可能,还说会有期末考,但是无论如何,我都摆烂了,最后证实,这些都是骗我们认真学习的。

于是12月30号,早上第一节8点钟的班会课上完宣布放假,后面一整天我基本上都在睡觉,这一天也有很多同学缺席网课了。

这段时间,我也搓了一个TzPL图片社的LOGO,手绘然后用PS画成矢量,再搞点渐变,当时觉得这个可帅了。

1月1号,寒假正式开始了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