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

TzTech003 - 校园、充电

【特辑】小周周报第003期,总结放假之前的生活和个人的探索。

TzTech003 - 校园、充电

本周正在学校的各种事情上面奔波,但是也非常空闲,谈谈在学校中的各种探索。

\[哲学所要反对的,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中,一方面是意见的空虚浅薄。\]

学习生活

痛苦的探索

Cursor+Obsidian+Zotero终极联动:免费打造你的自动化AI知识工作流 有一些感触和发现。

我们每天都在与海量信息搏斗:在 Zotero 中收藏数不清的文献,在 Obsidian 里奋笔疾书构建“第二大脑”,又在 Cursor 或 VS Code 中编写代码。知识被无情地割裂在不同的应用孤岛里,而我们,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信息搬运工,在无数个窗口间切换、复制、粘贴。

这玩意戳中了我的工作区,我现在正在用 Obsidian 写博客,然后再用自己用 Augment 写的 Jekyll 自动 build YAML 脚本,生成用于上传到网站的 md 文件。我在 Zotero 里面放了十几篇未读论文,但是没有接入 AI,所以总是得复制粘贴。我用 Cursor,但是还在探索阶段,各种 MCP,我都没有配置,还有本文中说的 Cline。

按照文章搭建之后,感觉确实有点用,不过我现在的工作还用不到那么多上下文,而且 LLM 对论文的理解感觉还没那么成熟,所以再等等吧。

排版上更进一步

[参考文章:# 推荐阅读 迈出LaTeX第一步,边学边用的Overleaf使用指南——浙大CC98论坛]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Vx_hpXN5TfqMgw7tccplQ)

在这个博客,读者目前还是看不到我以前在竞赛时发布的各种题解。以前在写题解的时候用了很多 LaTeX。好,但是我从来没有用过 LaTeX 写论文之类的,这方面的确还需要学习。所以就看了这篇文章,觉得 LaTeX 也不过如此,作者的排版我觉得还需要精进()。

社区深耕

Github 解读器

Zread 参考文章

我们可以用它解析 Cline,DeepSeek-v3.2,只要将 url 中的 github.com 更换成 zread.ai 即可。

Cline

DeepSeek-V3.2-Exp

当然你也可以索引自己的仓库,并添加各种彩色标签。不过是要排队的,时间不算太久。

image 20251005122307.png

也可以添加一个 Chrome 插件,在 Github repo 界面直接添加一个按钮转到 Zread。

还有一个类似的工具,叫DeepWiki,功能应该类似,我就不测试了。

关于 AI 解读各种内容,确实有越做越好,但是目前我认为除了 GPT 的 DeepResearch 那样的内容,其他都很难拿上台面,Zread 的内容也是一样,感觉质量并没有那么高,对于专业开发者可以说是鸡肋一样的存在。不过 DeepResearch 的额度也是有限的,是否有人搭建一个 Agent,可以堆积 api 使用量来做到更长的思考时间,而不是依赖“推理模型”本身?

技术探索

[全球首测]当PCIE压缩进小体积:SD Express TF 评测报告

然而事实没有那么美好,256G卖400元的高昂价格、匮乏的生态、以及奇葩的兼容性问题,这些都使得SDE只有NS2的大冤种们会买.

个人认为,只有生态是不好的。尼康最近发布了 ZR,配备一个 microSD 卡槽,显然速度不够用,无法解锁很多视频录制格式。但是其 mSD 卡应该只是为了 CFB 备用的,所以规格也不需要如此之高?但是无人机至今仍未配备该规格的卡,那么在拍摄 AEB 曝光的时候,存储速度就成了巨大问题。900MB/s 的读取速度,600MB/s 的写入速度,按照 大疆 Air3s 50MP raw 的照片,存一组 5 张的 AEB 仅需半秒钟。

“连续编码超 30 小时” —— Claude 重磅消息

Claude 在我一天失眠的夜里发布了 Sonnet 4.5 模型,又一次 SOTA,让人高呼,Anthropic 的管理层很烂,但是产品做的真的好。综合体验下来,我并不觉得 “连续编码时间长”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因为效率并不高,质量也不高。前两天我搭建了网站的音乐功能的 MVP,用了十几刀的 tokens,但是我认为并不应该花费这么多。很多步骤都是在重复一个固定的动作,并且它不会深度研究我提供的 @ 的 context,而是为了看似严谨而问我很多不必要的东西(当然没 GPT 严重),以及添加很多不必要的步骤。使用 4.0 的时候,模型从来都不会帮我提交 git 远程仓库,而现在它会。虽然这不是什么坏事,但是我经常 revert,而每次都帮我上传无疑会增加token和时长,这个时候我就需要说,请不要帮我push。

另外,我认为在 Cursor 中,在 debugging 时,4.5的 Chat 模式比 Agent 模式好用。Agent 模式会调用很多工具,重复我上一步的工作,而 Chat 模式就不会,因为不能,于是提供我很简单的方案,问题解决可能会更快一些。

CC 我一直都没有试过,可能是我编码的时间不多,Cursor 又够用。总结下来就是 CC 的 Agent 又强了很多。在这之前 Cursor 先更新了一波,CC 也是顶上来了。这几天又看到阿里上线了编程智能体,这下阿里腾讯都有自己的工具了。(CodeBuddy 疑似没有 Claude,让我很奇怪,我应该是在美区的呀)

DeepSeek v3.2-Exp

挺好用的,便宜了。性能可能有所下降,有些能力不如 Qwen,GLM。同时感觉身边人的痛点是 R1,推理很久推不出来。现在的推理是否可以用 Agent 做到?DeepSeek我用的不多,速度是挺快的,比 GPT5 快不少,但是做题经常做错。(毕竟是语言模型,不是多模态)

Meta 视频工具 vibes 爆炸

已经被骂成 slop,以及全都在用 Sora2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